过渡金属碳化物/氮化物(MXenes)在可穿戴电磁屏蔽材料领域极具潜力,但开发兼具低密度、超薄结构、高柔韧性和优异屏蔽效能的MXene基材料仍是挑战。本研究通过Zn²⁺扩散诱导与硬模板法,成功制备出仿海绵多级孔结构的超薄MXene/还原氧化石墨烯(rGO)/银泡沫(MGAF)。该材料密度仅为8.2 mg/cm³,厚度0.2 mm,展现109152.4 dB cm² g⁻¹的超高比表面积屏蔽效能,同时具备抗皱性、焦耳加热、隔热、防火及运动检测等综合性能。
图1. 通过Zn²⁺扩散诱导和硬模板法制备MGAF的流程示意图
(插图:Zn²⁺诱导MXene/GO键合作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)
图2. MGAF的结构与柔韧性表征
a) 少层MXene的透射电镜(TEM)图像及对应选区电子衍射图;
b,c) MXene/PMMA退火前后的扫描电镜(SEM)图像,显示中空微球结构;
d–f) 银纳米颗粒(AgNP)、银纳米线(AgNW)及银纳米片(AgNS)的SEM图像;
g,h) 退火前通过Zn²⁺扩散诱导法和硬模板法制备的MGASF截面SEM图像;
i,j) 退火后通过Zn²⁺扩散诱导法和硬模板法制备的MGASF截面SEM图像;
k) MGASF的能谱(EDS)元素分布图,显示Ag、O、Zn、Cl、Ti和C元素均匀分布;
l) MGAF实物照片(9 cm×9 cm,展示定制尺寸)、水平-垂直折叠及回弹过程(展示抗皱性能);
m) MGAF退火前后表面水滴实物照片及接触角测试(展示自清洁能力);
n) MGAF与薄膜超声处理约5分钟对比(左)、超声条件下MGAF保持抗皱能力的实物照片(右)。
图3. 电磁屏蔽性能表征(详见支撑材料图S14–S24)
a) 不同Zn²⁺扩散诱导交联时间下MXene/rGO泡沫的电磁屏蔽效能(EMI SE);
b) MXene/rGO泡沫在不同交联时间下的总屏蔽效能(SET)、吸收损耗(SEA)、反射损耗(SER)及功率系数(吸收率A、反射率R、透射率T);
c) Zn²⁺扩散诱导下不同MXene含量对应的EMI SE;
d) 不同MXene含量下SET、SEA、SER及功率系数变化;
e) 三种MXene基泡沫结构的EMI SE对比(泡沫I:仅Zn²⁺扩散诱导;泡沫II:Zn²⁺扩散诱导+硬模板法);
f) 三种结构的SET、SEA、SER及功率系数差异;
g) MGAPF(银颗粒)、MGAWF(银纳米线)、MGASF(银纳米片)在不同Ag含量下的EMI SE;
h) MGASF在首次、50次及100次弯曲循环中的EMI屏蔽稳定性。
图4. a) 采用有限元法(FEM)结合COMSOL软件模拟掺杂银纳米颗粒(AgNP)、银纳米线(AgNW)、银纳米片(AgNS)的MGAF在8.2 GHz频率下的电磁屏蔽效能(EMI SE);
b) MGASF的电磁屏蔽机制示意图(包括阻抗失配、多重反射、欧姆损耗、极化损耗和内部反射);
c) 本研究与MXene基材料(二维MXene基薄膜、三维MXene基气凝胶/泡沫)的密度-比屏蔽效能/厚度(SSE/t)及厚度-SSE/t曲线对比。
图5. MGASF的热管理性能
a) MGASF加热器在不同电压(1-9 V)下的表面温度变化;
b) 加热60秒时MGASF加热器的红外热成像图;
c) 8 V电压下MGASF加热器首次、第20次及第50次循环的加热性能稳定性;
d) 电压调节(0→1→3→6→9→6→3→1→0 V)过程中MGASF加热器的饱和温度演变曲线;
e) 8.0 V驱动电压下持续1小时加热的温度稳定性;
f) 相同MXene/rGO/AgNS含量下通过真空抽滤(2D薄膜)、Zn²⁺扩散诱导(MGASF)和冷冻干燥(3D气凝胶)制备的样品实物对比;
g) 当平台温度从室温升至150°C时,2D薄膜、MGASF和3D气凝胶的表面温度变化;
h) 不同时间点2D薄膜、MGASF及3D气凝胶的红外热成像图;
i) 酒精灯灼烧下MGASF的实物照片(展示阻燃性能);
j) MGASF热管理机制示意图(包括焦耳热效应、纵向隔热与阻燃性)。
图6. MGASF的运动监测性能
a) 叉指电极微电子印刷、器件封装及运动监测示意图;
b)–h) MGASF对应不同动作(尺骨振动、手指弯曲、肘部摆动、手腕弯曲、脚踝活动、声带振动、吹气)的实时相对电阻变化,展示其人体运动监测能力;
i) MGAF在可穿戴织物及新能源汽车(NEV)中的潜在应用场景。
制备方法与结构特性
以Ti₃AlC₂为原料经刻蚀剥离获得少层MXene纳米片,结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硬模板法构建MXene@PMMA微球体系。通过引入银纳米材料(颗粒/线/片)增强导电网络,利用氧化石墨烯(GO)氢键连接形成稳定框架,最终经冷冻干燥和退火获得MXene空心微球/Ag/rGO复合泡沫。该层次孔结构通过孔隙路径分散应力,使材料在80%压缩应变下仍保持结构完整,展现出橡胶般的回弹性。
应用前景
这种超薄轻质泡沫在可穿戴电子领域展现出多重应用价值:电磁防护服装可兼顾穿戴舒适性与屏蔽效能;焦耳加热特性适用于智能温控织物;防火性能为电子设备提供安全保障;运动检测能力在健康监测和人机交互领域具有潜力。该研究为新一代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。
该文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,结合材料设计与功能集成实现了多项突破:
一、跨尺度结构设计创新
通过仿生海绵层次孔结构(微米级孔道与纳米级MXene薄片结合),将材料密度降低至8.2 mg/cm³,同时赋予其橡胶般的抗皱性(80%压缩应变后完全回弹)。这种结构通过孔隙路径分散应力,解决了传统MXene材料机械柔韧性差的问题。
二、高效协同屏蔽机制
导电网络优化:引入Ag纳米片(导电率达1024 S/m)与MXene/rGO形成三维互穿网络,使X波段屏蔽效能达72.3 dB,比传统MXene薄膜提升40%34;
多重散射增强:层次孔结构使电磁波反射路径增加3.2倍,屏蔽效能比表面积指标突破10⁵ dB cm² g⁻¹量级,达到109152.4 dB cm² g⁻¹。
三、多功能集成技术突破
智能热管理:横向焦耳加热响应速度达12.3℃/s(5V电压),纵向热导率仅0.038 W/(m·K),实现高效电热转换与隔热的矛盾性能统一;
环境适应性:防火性能(极限氧指数34.5%)与自清洁能力使其适用于复杂穿戴场景。
四、可穿戴感知新范式
通过压阻效应构建柔性传感器,灵敏度达28.4 kPa⁻¹,可检测0.1-10 kPa压力范围,成功实现人体运动监测(如手指弯曲识别)和声带振动驱动的语音识别。
DOI: 10.1002/adma.202311135
转自《石墨烯研究》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