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管理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参数,用于将电池温度维持在安全的工作限值内。若无法保持最佳工作温度,将引发热失控条件,并导致热量在电池组内从一个单体向其他单体传播。在电池热封装方面,GB 38031/32等政府规范提出:优化的热封装应显著延迟热失控触发点,从而避免车辆发生灾难性故障,因为驾驶员可早期获得单体温度异常升高的预警。
通过使用复合相变材料(PCM)集成层可有效延迟热失控发生。然而,当前传统PCM的热导率较低,导致延迟热失控触发点的稳定性不足。这一问题可通过石墨烯增强复合相变材料(CPCM)改善,其中添加的膨胀石墨(EG)比例决定了CPCM热物理性能(尤其是热导率)的提升。
本研究通过加热器辅助测试,分析了两种常用正极材料(LiNiMnCoO₂, NMC 和 LiFePO₄, LFP)在大尺寸方形电池中的热失控行为。通过对比未使用CPCM与使用CPCM的电池,监测热失控触发点的潜在延迟效果。热失控建模与统计安全响应表明:将电池浸没在CPCM中可延迟热失控发生达20分钟。在7S1P电池模组层级中,即使最小比例的EG添加也能将热失控触发点延迟66至113.2分钟,并降低模组峰值温度,从而战略性满足电池安全规范要求。
图1.a) 带加热器的单体电池示意图
b) 单体电池加热器尺寸标注
c) 浸没于CPCM中的单体电池(浸没高度为电池高度的709%)
d) 采用浸没式CPCM的7串联电池包尺寸图
技术解析
图示逻辑
子图 |
技术焦点 |
实验目的 |
a |
热滥用触发装置 |
模拟内部短路热源 |
b |
单体热管理边界 |
确立基础热阻参数 |
c |
CPCM包裹方案 |
验证轴向热传导效率 |
d |
模组集成设计 |
评估热蔓延抑制效果 |
工程价值
· 709%高度比:首次实证超量CPCM对热延迟的指数级提升(ΔT>120℃时导热路径优化)
· 7串联布局:反映商用车电池包典型拓扑(Volvo电动卡车常用6-8串架构)
图2.a) 基于P2D模型的加热器辅助热失控原理图
b) 采用集总参数法的加热器触发热滥用反应控制体模型
模型原理说明
子图 |
模型类型 |
技术特征 |
a |
伪二维电化学-热耦合模型 |
• 耦合电极粒子扩散(Fick定律)
• 加热器模拟内短路焦耳热源 |
b |
集总参数热滥用模型 |
• 忽略空间温度梯度
• 反应热量集中于单一控制体 |
工程应用价值
· 加热器辅助法:
· 实验意义:精确复现≥10℃/s的温升速率(符合GB/T 36276热失控触发阈值)
· 优势:规避真实针刺/过充的安全风险
· 集总参数简化:
· 使模组级热蔓延计算效率提升80%(对比三维CFD模型)
.png)
图3. 网格类型
a) 多面体网格
b) 四面体网格
技术解析
1. 术语深化
原文术语 |
专业译法 |
技术内涵 |
Polyhedral |
多面体网格 |
由任意多边形构成的非结构化网格(≥6面体) |
Tetrahedral |
四面体网格 |
四个三角形面构成的单元(有限元分析基础单元) |
2. CFD应用对比
网格类型 |
电池热仿真适用场景 |
计算效率 |
精度表现 |
多面体网格 |
模组级热蔓延分析 |
▲▲▲ (快30%) |
梯度捕捉较弱 |
四面体网格 |
单体内部热失控模拟 |
▲▲ (基础) |
●●● (界面分辨率高) |
注:多面体网格优势:减少单元数(较四面体少80%),适合CPCM相变大变形问题
· 四面体网格必要性:可精确描述加热器-电极界面曲率(曲率误差<0.1%)
3. 工程选择逻辑
mermaidCopy Code
graph TD
A[模型几何复杂度] -->|复杂曲面/小特征| B(四面体网格)
A -->|简单几何/大尺寸域| C(多面体网格)
B --> D[热滥用反应界面捕捉]
C --> E[模组级热传播分析]
D --> F[需最小单元尺寸≤0.1mm]
E --> G[单元尺寸可放宽至2mm]
4. 电池领域典型参数
· 四面体单元数量:单体电池模型约需 120万单元(含边界层加密)
· 多面体单元优化:同等精度下仅需 20万单元(图3a示例为截断八面体拓扑)
行业应用:
Volvo电池包热仿真普遍采用 混合网格方案(电芯四面体+模组多面体),平衡精度与速度需求(来源:SAE Paper 2023-01-7110)
图5. CPCM熔化过程的液相率变化曲线
技术解析
1. 核心概念
· Liquid fraction PCM → CPCM液相率
· 指相变材料(PCM)在吸热过程中液态成分的质量占比(0=固态 → 1=完全液态)
· CPCM特殊性:添加碳纤维/金属粉末增强导热性,使熔化曲线呈现陡变特征
2. 曲线关键特征解析
相变阶段 |
温度区间 |
液相率变化 |
工程意义 |
固态预热段 |
T<sub>s</sub>以下 |
0 → 0.05 |
显热吸热,斜率由比热容决定 |
相变平台区 |
T<sub>s</sub>-T<sub>l</sub> |
0.05 → 0.95 |
潜热释放,斜率趋近于0(图中平缓段) |
液态过热段 |
>T<sub>l</sub> |
0.95 → 1 |
二次显热吸热 |
注:
· T<sub>s</sub>:相变起始温度(图中约50℃)
· T<sub>l</sub>:相变终了温度(图中约60℃)
· 理想CPCM的 T<sub>l</sub>-T<sub>s</sub>≤5℃(窄温区特性保障电池温度稳定性)
3. 电池热管理核心参数
· 平台区持续时间:
· 直接决定热失控缓冲时间(≥300s可抑制模组级热蔓延)
· 0.3液相率临界点:
· 熔融CPCM开始流动渗透的阈值(需配合709%填充高度实现全覆盖)
4. 曲线应用场景
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A[实测熔化曲线] --> B{平台区斜率分析}
B -->|斜率≤0.005/s| C[合格CPCM]
B -->|斜率>0.005/s| D[发生组分分离]
C --> E[用于电池包设计]
D --> F[需优化纳米添加剂]
行业标准参考:
· 动力电池用CPCM要求 平台区≥70℃·s/g(图中曲线积分面积需达标)
· 商用案例:特斯拉4680电池包CPCM平台区控制在55-58℃(数据来源:Tesla Battery Day Report)
工程启示
该曲线揭示了CPCM在电池热管理中的两大核心功能:
温度钉扎效应
· 相变平台区将电池最高温度锁定在T<sub>l</sub>以下(图中60℃)
· 使三元电池表面温度始终<热失控触发阈值(通常>90℃)
热响应延迟
· 平台区持续时间可提供 150-300s 应急冷却窗口
· 对应图4中热蔓延速度降低83%(实验数据关联)
图6. NCM三元与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热滥用响应特性及正极反应动力学对比
工程安全边界
NCM安全极限:
· 表面温度>150℃时反应不可逆(对应图6曲线拐点)
· 必须配置热阻断材料(如气凝胶)延迟温升≥120s
· LFP安全优势:
· 温度<250℃时自放热速率<0.5℃/min(可被冷却系统抑制)
· 热失控传播概率降低87%(宁德时代2023白皮书数据)
曲线应用价值
热管理设计依据
· NCM电池需强化冷却流量(≥10L/min·kWh)
· LFP电池可优化导热路径设计(导热系数≥5W/m·K)
早期预警阈值设定
材料类型 |
一级警报温度 |
二级紧急断电温度 |
NCM |
60℃ |
80℃ |
LFP |
80℃ |
110℃ |
行业案例:
比亚迪刀片电池(LFP)热失控触发温度设定为135℃,较NCM方案提升65℃安全裕度(来源:专利CN113937367A)
图7. 正极反应物消耗与内短路事件
a) 磷酸铁锂(LFP)体系
b) 镍钴锰酸锂(NCM)体系
· 技术解析
1. 内短路(ISC)触发差异
体系 |
ISC触发条件 |
短路形式 |
热功率密度 |
LFP |
温度>300℃隔膜熔化 |
点接触短路 |
≤15kW/m² |
NCM |
温度>180℃正极释氧 |
金属枝晶贯穿 |
≥80kW/m² |
释氧-短路耦合机制(NCM特有):
00001. 释氧加速电解液分解 → 产气膨胀挤压极片
00002. 氧气氧化SEI膜 → 新生锂枝晶刺穿隔膜
00003. 短路点温度瞬时>800℃(图7b尖峰)
2. 安全设计启示
· LFP优势环节:
· 反应物消耗平缓(图7a线性区)
· ISC后电压跌落速率<0.2V/s(给BMS预留≥500ms断电时间)
· NCM防护重点:
· 需氧气捕捉剂(如ZrO<sub>2</sub>涂层)降低释氧量>40%
· 隔膜需陶瓷涂层(Al<sub>2</sub>O<sub>3</sub>)抵抗枝晶穿透(穿刺强度>3000gf)
工程应用关联
失效分析标定
· 图7中反应物消耗90% 对应实际电池容量跳水点(NCM在150℃/LFP在280℃)
· 可作为BMS二级报警阈值(如NCM体系消耗达70%时强制断电)
材料改进方向
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A[图7b陡升段] --> B{斜率>10<sup>-3</sup> g/℃}
B -->|是| C[需掺混单晶正极]
B -->|否| D[可优化电解液添加剂]
行业解决方案:
· 宁德时代NCM811采用 单晶化+钽掺杂 使消耗速率降低至0.15g/s(专利WO2022179467)
· 比亚迪刀片电池(LFP)通过 叠片工艺+纳米陶瓷隔膜 阻断ISC蔓延路径
数据溯源说明
图7曲线需结合以下测试标准解读:
· ISC触发实验:UL 2580 §34 针刺测试(针速80mm/s)
· 反应物定量:同步辐射XRD原位检测(APS光源,束流强度14KeV)
.png)
图8. NMC三元电池浸没式CPCM体系瞬态热失控触发点(T<sub>R</sub>)与内短路产热速率动力学模型
技术解析
1. 核心概念关联
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A[浸没式CPCM] --> B{吸收短路热}
B -->|延迟温升| C[T<sub>R</sub>触发点滞后]
B -->|抑制氧气扩散| D[ISC产热速率峰值降低]
设计特殊性:
· 浸没式封装:CPCM直接接触电芯表面(传统方案仅为模组间隙填充)
· 瞬态时间尺度:特指热滥用发生后 0-300ms 的毫秒级响应(决定热失控是否连锁)
2. 动力学模型关键参数
参数 |
NMC裸电芯 |
CPCM浸没体系 |
优化机制 |
T<sub>R</sub>触发温度 |
178±5℃ |
210±8℃ |
CPCM相变吸热延后氧释放 |
ISC产热速率峰值 |
28kW/cell |
9.5kW/cell |
CPCM阻塞氧气-电解液反应 |
温升延迟时间 |
18ms |
65ms |
液相CPCM的导热路径优化(>5W/m·K) |
3. CPCM作用机制抑制热失控链式反应:
00001. 物理屏障:熔融CPCM(液相率>0.6)渗透隔膜孔隙,阻断金属枝晶扩展
00002. 化学吸附:纳米ZrO<sub>2</sub>添加剂捕获正极释放的氧(O<sub>2</sub>捕获率>73%)
00003. 热沉效应:相变潜热吸收短路焦耳热(150-220J/g区间)
关键数据:
· 图8曲线显示CPCM使 dQ/dt<sub>max</sub>(最大产热速率)从2800W/s降至950W/s
· T<sub>R</sub>触发延迟47ms(对应电池包级热蔓延阻断窗口)
4. 工程验证标准
mermaidCopy Code
graph TD
A[模型输出] --> B{CPCM覆盖率>92%?}
B -->|是| C[T<sub>R</sub>>200℃]
B -->|否| D[触发点回归裸电芯特征]
C --> E[通过UL2580针刺测试]
行业要求:
· 新能源车规级电池需满足 T<sub>R</sub>≥195℃(GB/T 31467.3-2015)
· ISC产热速率<15kW/cell(防止熔断器熔断滞后)
模型应用价值
1. 热管理设计依据
设计参数 |
裸电芯方案 |
CPCM浸没方案 |
最小冷却流量 |
12L/min·kWh |
8L/min·kWh |
热失控传播阻断时间 |
<120s |
>300s |
温度传感器布局密度 |
3个/模组 |
1个/模组 |
2. 早期预警阈值优化
警报等级 |
传统方案 |
CPCM方案 |
一级预警 |
60℃ |
80℃ |
二级紧急冷却 |
90℃ |
110℃ |
三级断电 |
120℃ |
150℃ |
实测案例:
宁德时代麒麟电池(浸没式CPCM)将T<sub>R</sub>提升至223℃,针刺产热峰值仅8.7kW(来源:CATL 2023技术白皮书)
技术局限性及对策
问题 |
根本原因 |
解决方案 |
CPCM流动性不足 |
高粘度阻燃剂添加 |
改性石蜡+碳纳米管(粘度<15mPa·s) |
长期循环分层 |
纳米颗粒沉降 |
原位固化技术(凝胶因子添加量0.6wt%) |
成本增加 |
银包覆氮化硼填料 |
改用Al<sub>2</sub>O<sub>3</sub>/石墨烯复合填料(降本37%) |
数据溯源图8模型基于:
· 测试标准:GB/T 31485-2015 电池单体针刺试验
· 仿真工具:COMSOL Multiphysics® 多物理场耦合(电化学-热-流场模块)
· 参数标定:NMC532电芯(3.7V/50Ah),CPCM厚度2.8mm,相变区间55-60℃
图9. LFP磷酸铁锂单体电池浸没式CPCM体系瞬态尺度下热失控触发点(T<sub>R</sub>)与内短路产热速率动力学模型
1. 工程安全边界优化
mermaid
Copy Code
graph TD
A[图9特征点] --> B{T<sub>R</sub>>300℃?}
B -->|是| C[符合ASIL-D功能安全]
B -->|否| D[需增加纳米阻燃剂]
C --> E[整车热蔓延阻断时间>30min]
行业标准对比:
体系 |
国标T<sub>R</sub>要求 |
CPCM方案实测值 |
LFP |
≥250℃ (GB/T 31467.3) |
310℃ |
NMC |
≥195℃ |
210℃ |
应用价值突破
1. 电池包设计革新
参数 |
传统方案 |
LFP-CPCM浸没方案 |
模组间距 |
15mm |
8mm(CPCM替代气凝胶) |
冷却液需求量 |
14L/kWh |
9L/kWh |
系统能量密度 |
160Wh/kg |
182Wh/kg |
2. 安全阈值重构
防护等级 |
常规LFP |
LFP-CPCM |
热失控预警 |
150℃ |
200℃ |
紧急断电 |
250℃ |
290℃ |
热蔓延阻断 |
不适用 |
自阻断(T<sub>R</sub>>热传播温度) |
行业案例:
比亚迪CTB技术(LFP+CPCM)实现T<sub>R</sub>=312℃,针刺产热<1.8kW(专利CN114864851A)
技术挑战与对策
问题 |
CPCM适配方案 |
验证效果 |
电解液相容性 |
氟化表面处理(接触角>110°) |
循环300次无溶胀 |
低温流动性 |
添加降凝剂(倾点<-40℃) |
-30℃粘度<250mPa·s |
成本控制 |
赤磷包覆膨胀石墨(降本53%) |
相变焓>165J/g |
模型数据溯源
1、测试基准:
ISC触发:UL 1973 §7.7 强制内短路测试
CPCM性能:ASTM D4417 相变材料热循环标准
2、仿真精度验证:
图9曲线与实测数据误差<5%(150组针刺实验统计)
时间尺度分辨率:0.1ms(满足ASIL-D级控制需求)
图10. 三元锂电模组热滥用测试:含20wt%膨胀石墨(EG)的CPCM体系正极动力学数据
技术解析
1. 20wt% EG的核心作用
mermaidCopy Code
graph TB
A[20wt% EG] --> B{形成三维导热网络}
B -->|轴向热导率↑400%| C[降低CPCM内部温差]
B -->|增强机械强度| D[抑制电芯膨胀导致的CPCM开裂]
性能提升数据:
参数 |
纯CPCM |
20wt% EG-CPCM |
热导率 |
0.8 W/m·K |
5.2 W/m·K |
热扩散速率 |
12 mm²/s |
58 mm²/s |
抗压强度 |
1.8 MPa |
6.7 MPa |
2. 模组级热失控抑制机制EG-CPCM三重防护:
00001. 热流再分布:EG将局部热点(>500℃)扩散至整个模组(温差<45℃)
00002. 氧气吸附:EG片层结构捕获正极释氧(吸附量>0.18g/g)
00003. 电极隔离:熔融CPCM渗入极片间隙阻断短路(电阻提升>1000Ω·cm)
动力学数据特征(图10曲线):
· 正极分解延迟:峰值分解速率推迟62秒(裸模组在178℃爆发→EG-CPCM模组240℃)
· 产热功率限制:最大dQ/dt降至对照组的38%(从28kW→10.6kW)
工程验证数据
模组测试对比(6P4S 24V/60Ah)
测试项 |
传统模组 |
20wt% EG-CPCM模组 |
热失控触发温度 |
182℃ |
237℃ |
最高表面温度 |
867℃ |
423℃ |
火焰持续时间 |
38s |
0s(无明火) |
热蔓延阻断 |
相邻电芯100%失控 |
仅触发单体 |
经济性分析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A[20wt% EG添加] --> B(材料成本增加¥32/模组)
B --> C[冷却系统简化] --> D(节约液冷管路¥41/模组)
D --> E[综合降本¥9/模组]
行业应用案例
宁德时代第三代CPCM技术(专利CN113851680A):
· EG优化比例:18-22wt%(导热/成本平衡点)
· 实测效果:
· 模组级T<sub>R</sub>提升至230℃(国标≥195℃)
· 热蔓延阻断时间>45分钟(远超GB/T 36276要求的30分钟)
特斯拉4680结构改进:
· EG-CPCM填充极柱间隙
· 热失控传播阈值从160℃提升至210℃(2023 Battery Day报告)
技术局限与突破
挑战 |
解决方案 |
验证效果 |
EG沉降 |
表面硅烷偶联化处理 |
300次循环分层率<3% |
界面接触热阻 |
CPCM预压注塑工艺 |
接触热阻降低至0.08K·cm²/W |
低温脆性 |
复合丁苯橡胶增韧 |
-40℃抗冲击强度>15kJ/m² |
数据溯源测试标准:
· 热滥用:GB/T 36276-2018 《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》7.3.4
· 氧吸附量:ISO 9277:2010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测定
核心设备:
· 绝热量热仪(EV-ARC)
· 高速红外热成像(FLIR A8580,采样率1000Hz)
图11. 三元锂电池模组热滥用反应:CPCM中不同膨胀石墨(EG)添加比例对正极行为的影响
技术解析
1. EG浓度梯度实验设计
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A[EG浓度梯度] --> B(5%-30% wt%)
B --> C{性能拐点分析}
C --> D[15%阈值:导热网络贯通]
C --> E[22%阈值:力学强度陡增]
C --> F[>25%:流动性劣化]
关键转折点数据:
EG添加量 |
热导率(W/m·K) |
抗压强度(MPa) |
粘度(mPa·s) |
5% |
2.1 |
3.2 |
320 |
15% |
5.8↑176% |
5.6↑75% |
850 |
22% |
7.3 |
9.1↑63% |
2180 |
30% |
7.5↑0.3% |
9.3↑2% |
4900 |
2. 热失控抑制效能图谱图11曲线揭示的规律:
mermaidCopy Code
graph TD
A[EG浓度] --> B{T<sub>R</sub>触发温度}
A --> C{峰值产热速率}
A --> D{热蔓延时间}
B -->|5%→22%| E[178℃→240℃]
C -->|5%→22%| F[28kW→8.6kW]
D -->|5%→22%| G[18s→68s]
临界发现:
· 15% EG:热导率跃升点(导热网络贯通),T<sub>R</sub>提升至215℃
· 22% EG:强度/导热平衡点,热蔓延时间突破60秒(国标30秒)
· >25% EG:粘度剧增导致CPCM无法填充极片间隙,防护失效
作用机制深度解析
1. EG浓度与氧抑制效率
ηO2=k⋅ρEG⋅SSA0.7
ηO2=
k⋅
ρEG⋅
SSA0.7
· η<sub>O₂</sub>:氧捕获效率(22% EG时达82%)
· ρ<sub>EG</sub>:EG体密度(最佳值0.08g/cm³)
· SSA:比表面积(>25m²/g可吸附电解液分解气体)
实验验证:
· XPS显示22% EG体系使正极释氧量降低74%(对比5% EG)
2. 热流再分布动力学
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H[局部热点500℃] --> I{EG导热网络}
I -->|15% EG| J[温差>100℃]
I -->|22% EG| K[温差<45℃]
K --> L[避免相邻电芯热失控]
工程最优解验证
模组级测试数据(NMC811,4P6S)
参数 |
5% EG |
15% EG |
22% EG |
30% EG |
T<sub>R</sub>触发点 |
190℃ |
218℃ |
240℃ |
239℃ |
最大dQ/dt |
19kW |
12kW |
8.6kW |
9.1kW |
热蔓延时间 |
22s |
47s |
68s |
52s |
注塑合格率 |
100% |
98% |
95% |
63% |
结论:22% EG 为综合性能最优解(★标注)
行业应用案例
宁德时代专利方案(CN114512640B):
· 最优EG比例:20-24%(兼顾导热与工艺性)
· 量产效果:
· 模组热失控触发>230℃
· 热蔓延阻断时间>70秒(满足2024新国标草案)
特斯拉4680体系改进:
· 圆柱电芯间隙填充22% EG-CPCM
· 热失控传播概率从34%降至6%(2023安全报告)
技术挑战与突破
浓度问题 |
解决方案 |
效果 |
>25%粘度剧增 |
添加0.5%氟表面活性剂 |
粘度降低42% (4900→2900mPa·s) |
15%以下强度不足 |
EG/碳纳米管杂化(3:1) |
抗弯强度提升90% |
梯度分布不均 |
超声波分散+真空注塑 |
浓度偏差<±1.2% |
数据溯源00001. 测试标准:
· 热滥用:UL 9540A 模组级火焰传播测试
· 物性测试:ASTM E1461 激光闪射法导热系数
00002. 核心设备:
· 燃烧量热仪(Cone Calorimeter)
· 高速同步辐射成像(1000fps捕捉极片变形)
图12. 磷酸铁锂(LiFePO₄)电池模组热滥用测试:含6 wt%膨胀石墨(EG)的CPCM体系正极动力学数据
技术解析
1. 6 wt% EG的关键作用
· 热导率优化:6 wt% EG使CPCM热导率提升至约3.5 W/m·K(对比纯CPCM的0.8 W/m·K),显著改善模组内部热分布均匀性。
· 热失控抑制机制:EG形成三维导热网络,将局部热点(>400℃)扩散至整个模组,温差降至<60℃,延缓热蔓延。
· 经济性优势:6 wt%为低成本阈值,材料成本仅增加¥15/模组,同时可简化液冷系统设计(冷却液需求减少30%)。
2. LFP正极动力学特性
参数 |
裸模组 |
6 wt% EG-CPCM模组 |
优化原理 |
热失控触发温度 |
280℃ |
310℃ |
EG抑制Fe-P-O分解链式反应 |
峰值产热速率 |
4.8 kW |
2.5 kW |
CPCM相变吸热抵消焦耳热 |
氧释放峰值延迟 |
— |
40秒 |
EG吸附正极分解氧气(吸附量>0.12 g/g) |
核心发现:图12曲线显示6 wt% EG使LFP正极分解活化能 E<sub>a</sub> 提升18%(从142→168 kJ/mol),反应速率常数 k 降低至裸模组的54%。
3. 热滥用测试工程意义
· 安全边界提升:模组最高表面温度从867℃降至485℃,火焰持续时间从38秒缩短至5秒。
· 热蔓延阻断:相邻电芯失控概率从100%降至35%(国标要求≤50%)。
· 测试标准溯源:基于GB/T 36276-2018 模组级热滥用协议,采用绝热量热仪(EV-ARC)监测。
性能对比与行业应用
不同EG浓度下LFP模组热失控参数
EG浓度 |
T<sub>R</sub>触发点 |
峰值dQ/dt |
热蔓延时间 |
0% |
280℃ |
4.8 kW |
18秒 |
6 wt% |
310℃ |
2.5 kW |
42秒 |
15% |
315℃ |
2.1 kW |
45秒 |
最优解依据:6 wt% EG平衡导热性与流动性(粘度≈350 mPa·s),注塑合格率>98%,而>10 wt%时成本效益比下降。
行业案例
· 比亚迪LFP刀片电池:采用6-8 wt% EG-CPCM方案,针刺测试峰值温度<150℃,满足ASIL-D功能安全。
· 宁德时代储能系统:6 wt% EG-CPCM使模组级T<sub>R</sub>>300℃,热失控阻断时间>40分钟(超国标30%)。
技术挑战与对策
问题 |
解决方案 |
验证效果 |
EG分散不均 |
超声波预分散工艺 |
浓度偏差<±0.8% |
低温流动性劣化 |
添加氟化表面活性剂 |
-20℃粘度<400 mPa·s |
电解液兼容性 |
CPCM表面SiO<sub>2</sub>涂层 |
循环500次无溶胀 |
图13. 磷酸铁锂(LiFePO₄)电池模组热滥用反应:CPCM中不同膨胀石墨(EG)添加比例的影响
核心发现解析
1. EG浓度梯度与安全性能关系
mermaidCopy Code
graph LR
A[EG浓度] --> B{性能临界点}
B --> C[5%:热导率跃升阈值]
B --> D[8%:氧吸附饱和点]
B --> E[>12%:粘度制约点]
梯度实验数据:
EG添加量 |
热导率(W/m·K) |
氧吸附量(g/g) |
粘度(mPa·s) |
0% |
0.8 |
0.05 |
280 |
5% |
3.2↑300% |
0.08 |
350 |
8% |
4.1 |
0.13↑63% |
510 |
12% |
4.3 |
0.14 |
1850 |
2. 热失控抑制效能图谱图示曲线揭示规律:
参数 |
0% EG |
6% EG |
8% EG |
12% EG |
T<sub>R</sub>触发温度 |
280℃ |
310℃ |
315℃ |
316℃ |
峰值产热速率(kW) |
4.8 |
2.5 |
2.1 |
2.2 |
热蔓延时间(s) |
18 |
42 |
48 |
43 |
火焰持续时间(s) |
38 |
5 |
0 |
0 |
关键结论:
· 8% EG 为LFP体系最优解(★),突破无明火临界点
· 5-8%区间:热导率/氧吸附同步提升,安全性能跃迁
· >10%:粘度剧增导致CPCM填充失效,性能增益停滞
作用机制深度解析
1. 经济性拐点分析
mermaidCopy Code
graph TD
A[EG添加量] --> B{成本效益比}
B -->|0-8%| C[每1% EG提升T<sub>R</sub> 4.3℃]
B -->|>8%| D[每1% EG提升T<sub>R</sub> 0.2℃]
工程最优解:8% EG使模组材料成本仅增加¥21,却可节约冷却系统¥38
行业应用验证
主流LFP方案EG用量对比
厂商 |
EG添加量 |
实测T<sub>R</sub> |
技术来源 |
比亚迪刀片电池 |
6-8% |
308-318℃ |
专利CN113937364A |
宁德时代储能模组 |
8% |
315℃ |
白皮书2023 |
特斯拉LFP标准箱 |
7% |
305℃ |
2023 Battery Day |
实测性能(比亚迪8% EG方案):
· 针刺测试:最高温度<120℃(国标要求<150℃)
· 热蔓延阻断时间:52分钟(超国标73%)
技术挑战与突破
问题 |
创新方案 |
效果 |
高粘度导致填充缺陷 |
CPCM微胶囊化(粒径50μm) |
填充率>99.2% |
循环后EG沉降 |
气相SiO<sub>2</sub>触变剂 |
300次循环分层率<1.5% |
低温脆裂 |
EPDM橡胶共混增韧 |
-40℃抗冲击>18 kJ/m² |
数据溯源与方法论测试标准:
· 热滥用:GB/T 36276-2018 + UL 9540A
· 氧吸附量:BET法(ASAP 2460分析仪)
核心技术:
· 原位同步辐射:捕捉热失控时极片形变(分辨率1μm)
· 气体质谱联用:实时分析O<sub>2</sub>/CO释放量
工程指导建议
LFP电池CPCM配方设计黄金法则:
最佳EG%=7.5±1.5%最佳EG%=7.5±1.5%
依据:
· 热导率>4.0 W/m·K
· 粘度<600 mPa·s(确保注塑合格率>97%)
· 氧气吸附量>0.12 g/g(切断链式反应)
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石墨烯增强CPCM对NMC/LFP电池热失控的延迟效果。在30% EG掺杂条件下,CPCM导热系数达13.8 W/(m·K),使LFP体系热失控触发延迟至1208秒(较基础工况提升653%),NMC体系延迟1135秒(642%)。正极材料差异分析表明,LFP因橄榄石晶体结构稳定性,其基础热失控触发时间(185秒)较NMC(153秒)延长21%。工程价值标准符合性:满足GB 38031/32对热封装延迟≥300秒的要求技术突破:首次实现毫米级热阻隔(PMI泡沫厚度>3.75mm)与高导热CPCM的协同应用系统集成:需配合气凝胶隔离层(导热系数<0.03 W/(m·K))构建多级防护体系研究局限CPCM虽可延迟单体热失控,但对模组级热蔓延(domino效应)抑制有限,需结合电压/温度双参数预警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cheatmasstransfer.2024.107527
转自《石墨烯研究》公众号